当前位置:通知公告>正文
2021年教改项目结题
发布者:冯云龙  发布日期:2023-11-21 查看:783 次
主要工作要求如下:
材料提交时间:
2023-11-16至2023-11-21
参与的项目分别为: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所属院系 |
---|---|---|---|
1 | 基于产业振兴的茶叶经济“产创融合”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建设 | 范水生 | 乡村振兴学院 |
2 | 应急管理能力融入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改革探索 | 刘其赟 | 公共管理学院 |
3 | 高校本科经管类课程线上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 唐江桥 | 公共管理学院 |
4 |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与实践路径 | 邓燕雯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5 | “文农工跨界融合”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 张云清 | 国际学院(戴尔豪西大学学院) |
6 | 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 | 吴锦程 | 国际学院(戴尔豪西大学学院) |
7 | 新常态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 尤添革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
8 | 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过程监测和评估系统的研究及实现 | 林敏2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
9 | “超限效应”下的“立体式课程思政”平台搭建——以森林工程专业整体培养方案为对象 | 樊仲谋 |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
10 | 思想政治与工科专业深度融合教学模式及评价标准研究 | 盛叶 |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
11 |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福建农林大学涉农专业选考科目设置的招生困境及因应对策 | 周昌顺 | 教务处 |
12 |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乡村振兴创新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刘飞翔 | 乡村振兴学院 |
13 | 新时代农林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四层面、四元化”构建研究 | 吴则焰 | 菌草与生态学院 |
14 | 基于慕课的《普通化学》公共基础课程SPOC建设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 蒋疆 | 生命科学学院 |
15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 张宁宁 | 食品科学学院 |
16 | 以“金课”为目标的慕课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姚闽娜 | 食品科学学院 |
17 | 农林院校劳育和美育机制研究与实践--以数字技术为导向的新媒体与动画融合改革 | 高博 |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
18 | 线上线下混合式制药工程新工科一流课程群建设探索 | 黄彬彬 | 植物保护学院 |
19 | 面向空数专业空间信息课程群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和评价研究 | 马丹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20 | “新农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商务经济学专业为例 | 马永强 | 安溪茶学院 |
21 | 智慧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 许小晶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22 | 教与学学术视域下新农科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 | 陈冬梅 | 农学院 |
23 | 新农科发展背景下我国林学森林康养方向的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 张玮尹 | 林学院 |
24 | 面向创新教育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改革研究 | 罗志雄 | 图书馆 |
25 | 课程思政视域下农林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传承和嬗变 | 叶玲娟 | 未来技术学院 |
26 | 国际视域下茶文化自信与传播能力提升的路径设计和实施——以《茶学基础(双语课)》为例 | 黄艳 | 安溪茶学院 |
27 | 农林高校《实用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傅晓翎 | 国际学院(戴尔豪西大学学院) |
28 | 新修辞视域下英语专业综合类一流课程建设路径研究 | 王宪 | 国际学院(戴尔豪西大学学院) |
29 | 外语通识课程思政探索与研究 — 以《茶文化与中国》课程建设为例 | 蓝书剑 | 国际学院(戴尔豪西大学学院) |
30 | “四新”建设背景下传统文化在农林院校中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 陈萍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31 | 新时代视阈下“教材·原著·案例”三位一体的“原理课”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裴文庆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32 | 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教学”研究--基于“导-学-融”的教学模式 | 何秀玲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33 | 农林高校文科社会实践类课程人才培养增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 | 吴旭平 | 公共管理学院 |
34 | 面向新文科的公共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 郭涵 | 公共管理学院 |
35 | 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专业课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为例 | 赖宇芳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36 |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 仲建兰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37 | “政协产教研”融合体系下的市场营销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许安心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38 | 新时代背景下农林院校物理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课程思政为导向、格物致理育素养 | 许济金 | 机电工程学院 |
39 | 农林院校机电类课程“教与学”方法创新研究与实践 | 翁红林 | 机电工程学院 |
40 | 对分课堂在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 连海峰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
41 | 基于混合式数学课程的蒙特卡洛模拟(MCS)仿真数学实验库的研究与探索 | 张慾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
42 | 立德树人视域下农林高校化工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与研究 | 卢贝丽 | 材料工程学院 |
43 | 新工科和专业认证背景下材料类专业双语课程的改革和思政建设 | 庄建东 | 材料工程学院 |
44 | 课程思政视域下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践 | 曾峰 | 食品科学学院 |
45 |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中医营养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 林少玲 | 食品科学学院 |
46 | 扎实传承学院四色文化、稳步推进课程实践思政 | 易志刚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47 | 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评课、反馈、持续改进教学模式-以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为例 | 范协裕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48 | 《环境工程土建及概预算》校企协同驱动下“技术、思维双实践”教学改革 | 曹海雷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49 | 《兽医产科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应用 | 王磊 | 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 |
50 | 动物福利视角下3R原则在实验动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探究 | 颜世红 | 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 |
51 | 《动物生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思政元素”协同育人的应用研究 | 马燕梅 | 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 |
52 |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蜂学专业《科技写作》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周姝婧 | 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 |
53 | 《建筑速写》的课程思政深化改革 | 张威 |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
54 | 新农科背景下《园林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实践 | 艾叶 |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
55 | “新工科”背景下的风景园林专业多维协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 闫晨 |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
56 | 基于OBE工程类专业闭环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普通生物学”为例 | 叶齐 | 生命科学学院 |
57 |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植物学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 陈煜 | 生命科学学院 |
58 | “一流课程”背景下地方农林院校有机化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李家玉 | 生命科学学院 |
59 | 《区域分析与区域地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 林勇明 | 林学院 |
60 |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慧农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 钟凤林 | 园艺学院 |
61 | 制药工程专业“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建设 | 陈湜 | 植物保护学院 |
62 | 以学生为主体的“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 | 姚俊丽 | 植物保护学院 |
63 | 基于国家一流农科专业建设需求的英语教学改革 | 郭正良 | 植物保护学院 |
64 | 新农科建设中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 季彪俊 | 农学院 |
65 | 《青草药识别(春夏)》课程“三合一”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 黄碧光 | 农学院 |
66 | 新高考背景下思想政治学科命题资料库建设研究 | 陈芳芳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67 | 驱动“三茶”统筹发展的高校“三茶三创三融合”教育体系创新与实践 | 高水练 | 安溪茶学院 |
68 | 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一流专业新文科改革探索 | 郑永平 | 公共管理学院 |
69 | 新农科、新工科为导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 何金成 | 机电工程学院 |
70 | “两途径四阵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水土保持学》课程为例 | 蒋芳市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71 |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DoPBL+大数据”的风景园林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 任维 | (研究生)艺术学院、园林学院 |
72 | 新农科背景下农林高校生物学基础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践 | 秦源 | 生命科学学院 |
73 | 基于乡村振兴产业需求的卓越农林人才“双创”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 邹双全 | 林学院 |
74 | 福建农林大学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福州地区大学城高质量发展实施策略研究 | 林诗发 | 教务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