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通知公告>正文
福建农林大学2022-2023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
发布者:冯云龙  发布日期:2023-11-27 查看:234 次
主要工作要求如下:
材料提交时间:
2023-10-18至2023-11-27
参与的项目分别为: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所属院系 |
---|---|---|---|
1 | 涉农高校机电类本科毕业生农业领域从业意愿提升途径探索 | 魏萱 | 机电工程学院 |
2 | 以赛助考,推动优势学科强基推优的实践探索 | 曾清平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
3 | 智能化促进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健康发展的教改路径研究 | 毛丹丹 | 体育部 |
4 | 基于多学科交叉的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逻辑及其实现进路研究 | 黄斌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5 | 数智化赋能食品机械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 邓凯波 | 食品科学学院 |
6 |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智慧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 申宝营 | 园艺学院 |
7 | “智慧农业”专业课思政教学体系与教学案例库建设 | 张志忠 | 园艺学院 |
8 | 中外合作办学中“课程思政”的现状与优化路径探索----以中加合作风景园林专业为例 | 陈莹 |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
9 | 二十大“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花卉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 | 周育真 |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
10 | “兽医外科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 刁洪秀 | 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 |
11 |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纺织材料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创新研究 | 张敏 | 材料工程学院 |
12 | 面向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服务设计与创新》课程为例 | 洪碧云 | 安溪茶学院 |
13 | 数字经济背景下《消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 廖颖川 | 安溪茶学院 |
14 | 新农科背景下依托实践基地的涉农本科生“双创”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 林文芳 | 生命科学学院 |
15 | 农林高校《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顾承真 | 生命科学学院 |
16 | 课程思政视域下《现代物流学》教学实践研究 | 张兰怡 |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
17 | 基于“大思政”视域下的红色文化教育“三阶段双跃升”思政美育模式研究 | 赵岚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18 |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成长路径探索与实践 | 陈发川 | 教师教学发展办公室 |
19 | 昆虫生态学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 林胜 | 植物保护学院 |
20 | 基于校本调研数据的高校教学成效评价研究 | 郑长焰 | 考试中心 |
21 | 新农科背景下教学数字化赋能线性代数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 | 张萸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
22 | 数字赋能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探索与重构 | 刘必雄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
23 | 数字时代背景下大学物理实验智慧教学实践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 冯利 | 机电工程学院 |
24 |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在农林特色专业教学中的改革与评价 | 赵芳伟 | 机电工程学院 |
25 | 挑战·融合·变革: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设计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 张振华 |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
26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 陈凯达 |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
27 | 服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校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创新研究及实践 | 张巧珍 | 安溪茶学院 |
28 | 科教融合背景下《保护学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王玉哲 | 菌草与生态学院 |
29 | “4+0”中加合作办学背景下《土壤学(双语)》课程“本土化”改革研究 | 黄增荣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30 | AI时代数据赋能的工程索道课程资源建设与创新应用 | 郑丽凤 |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
31 |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 傅海庆 | 食品科学学院 |
32 | “双一流”背景下虚实融合的蜂产品加工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 杨文超 | 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 |
33 | 新农科背景下《植物保护专业导论》课程综合改革探索和实践 | 李亚 | 植物保护学院 |
34 |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类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吴春华 | 食品科学学院 |
35 | 新农科背景下本科生数据素养提升研究—基于农林大数据的编程基础课程改革 | 肖嘉靖 | 未来技术学院 |
36 | 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 | 林志玮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
37 | 新文科背景下基于CDIO-OBE的阶梯式多维协同数字艺术专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 吴文娟 |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
38 | 工程教育认证引领下深化产教融合促进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 苗庆显 | 材料工程学院 |
39 | “人机协同智慧教学”推动“全科基础+专精发展”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 张端阳 | 安溪茶学院 |
40 |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行机制与实践研究 | 陈佑成 | 安溪茶学院 |
41 | 新农科背景下《植物营养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 刘建平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42 | 新农科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的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 孙小霞 | 菌草与生态学院 |
43 | 数字化赋能人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张紫琴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44 | 理实一体,多元协同的数智化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陈秀秀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45 | 基于创新试验课程的“三位一体”科研反哺教学模式探索 | 吴松青 | 林学院 |
46 | 数字赋能新农科建设理念下的人工智能类课程群建设 | 王李进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
47 | 园艺专业智慧化转型的探索和实践,深入推进新农科建设与创新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 李永裕 | 园艺学院 |
48 | 智能建造多校联合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与研究 | 陈鑫 |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
49 | 新工科背景下农林院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管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 李晓娟 |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
50 | 基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研究 | 许旭堂 |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
51 | 数字经济背景下财会专业智能化转型研究 | 李艺萍 | 安溪茶学院 |
52 | 福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 刘文炳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53 |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之知识产权素养培育研究 | 汤凌燕 | 公共管理学院 |
54 | 新时代背景下耕读教育“体系、单元、载体”的系统探索与实践 | 江汉森 | 教务处 |
55 | 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数智化转型与实践研究 | 黄河 |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
56 |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海洋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与探索 | 覃盼 | 海洋学院 |
57 | 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数学》赋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 吴爱迪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
58 | 基于虚拟教研室的“新农科”专业人才多学科交叉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以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 龙博 | 机电工程学院 |
59 | 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 吴仁烨 | 农学院 |
60 | 福建乡村振兴特色教学案例研发与课程建设 | 苏时鹏 | 乡村振兴学院 |
61 | “双一流”背景下生物技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汪世华 | 生命科学学院 |
62 | 虚拟教研室与金课建设推动环境工程专业课教学改革研究 | 范立维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63 | 基于专业认证标准的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改革与课程群的建设 | 黄劲飞 | 植物保护学院 |
64 | 以植物保护专业综合实践为载体提升三全育人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 夏晓峰 | 植物保护学院 |
65 | 《园艺产品质量学》课程思政示范 | 邱栋梁 | 园艺学院 |
66 | “工农融合”理念下智慧农业专业建设的跨校跨学科联动机制研究 | 侯毛毛 | 园艺学院 |
67 | 建构主义视域下“茶美育”课程群建设与创新实践 | 邓婷婷 | 园艺学院 |
68 | 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新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 黄莹 | 食品科学学院 |
69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林高校生物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 张惠莹 | 生命科学学院 |
70 | 长效疫情形势下《植物学实验》新农科建设课程改革和实践 | 任育军 | 生命科学学院 |
71 | 油菜作为遗传学教学材料的应用探索 | 李占杰 | 农学院 |
72 | 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贾琪 | 农学院 |
73 |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增强适应性的实践维度及方法研究 | 李星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74 |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机制的建设研究 | 游少萍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75 | 新时代农林高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 | 陈潜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76 |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研究 | 陈杰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77 | 基于耦合理论的福建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 黄登良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78 | 基于授课技能提升培训的农林类“顶天立地”人才培养探索 | 陈灿 | 菌草与生态学院 |
79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模式研究 | 侯晓龙 | 林学院 |
80 | 一流课程背景下林学《3S技术》课程建设与实践 | 赖日文 | 林学院 |
81 | 混合式教学情景下学生成绩高质量内涵式评价机制研究——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 | 黄衍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82 |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大思政建设:以福建农林大学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 | 管曦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83 | 思政引领下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会计学专业为例 | 李秀珠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84 | “双碳”背景下涉农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郑义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85 | 思政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空间模式研究 | 屈峰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86 | “双碳”时代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 洪燕真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87 | 培元·融合·创新--物流类与食品类专业学科交叉融合改革探索与实践 | 张园园 |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
88 | “专业思政”视阈下统计类核心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研究 | 纪志荣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
89 | 后疫情时代统计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 路春燕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
90 | 基于Internet+运筹学教学改革研究 | 占青义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
91 | 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型机械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 方兵 | 机电工程学院 |
92 | 基于脑电和眼动等混合脑机接口多生理信号模态的实践课教学智能评价应用研究 | 王鑫 | 机电工程学院 |
93 | 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系列“金课” | 林伟青 | 机电工程学院 |
94 | 海洋生物生态赏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 王学习 | 海洋学院 |
95 |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项目改革 | 黄莹 | 海洋学院 |
96 | “绿水青山”理念下《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绿色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 严美姣 | 海洋学院 |
97 |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视域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 刘丽敏 | 国际学院(戴尔豪西大学学院) |
98 | 立体融通:课程思政设计的思路与策略——以社会学课程设计为例 | 黄建新 | 公共管理学院 |
99 | 环境资源法课程思政的目标与路径研究 | 林龙 | 公共管理学院 |
100 | 构架4D生态系统,助推风景园林教育数字化转型 | 陆东芳 |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
101 | 新农科背景下创意花园课程中CDIO与PBL多课程教学模式融合的探索实践 | 叶露莹 |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
102 | 新农科背景下动物科学专业《兽医学·上》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朱婷 | 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 |
103 | 国家一流专业背景下《蜂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 郭睿 | 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 |
104 | 基于新农科建设的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育体系构建 | 殷光文 | 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 |
105 | 产教融合视域下智能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 赵鹤 | 材料工程学院 |
106 | 至理“茗”言,经“论”济世—— 经济学茶座 | 徐淑媚 | 安溪茶学院 |
107 | 教育新基建时代一流茶学专业核心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以《茶树栽培学》课程为例 | 薛志慧 | 安溪茶学院 |
108 | 智慧植保背景下植物化学保护课程实践体系的重构 | 林美珍 | 植物保护学院 |
109 | 新文科背景下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 郑海荣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110 | 基于历史仿真视角闽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 林森 |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
111 | 新农科背景下“外语+”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 | 钟琳 | 国际学院(戴尔豪西大学学院) |
112 | 疫情常态化形势下抗疫减压健身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 | 江金泽 | 体育部 |
113 |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PDCA和OBE的风景园林一流本科专业高质量教学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 | 李霄鹤 |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
114 | 预防兽医学实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曾显成 | 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 |
115 | 面向现代农业的生物学(育种)学科人才联合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 吴建国 | 植物保护学院 |
116 | 食品工程类元宇宙VR交互实训探索与实践 | 陈继承 | 食品科学学院 |
117 | 项目提交材料测试 | 冯云龙 | 生命科学学院 |